10月15日下午,衢州市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邵永忠,市水利局党委委员周启宏,市资源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水荣,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汪金根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吴瑜庆主持。
今年梅汛期,衢州梅汛期累计面雨量居全省首位,出梅后又出现了“旱涝急转”,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降雨偏少了近5成。那么,今年汛期衢州是如何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请看——
一是夯实基层基础,做足充分准备。入汛前,市防指组织水利、气象、资规、住建等部门编制了《防汛工作手册》,将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延伸至基层村(社),并逐级细化防汛职责,明确责任人20060名,确保应急响应更精准,更直达“神经末梢”。各级防指陆续开展多轮培训,重点按照“一学四练”(学理论、练指挥、练协同、练技能、练作风)要求强化各级指挥员协同指挥和临灾应变能力,按照“四讲一会”(能够讲清责任体系、讲清自身职责任务、讲清方案预案关键要素、讲清灾情险情,会操作使用应急通讯、照明、救援等装备设备)要求全面提升村级防汛责任人应急作战能力。全市累计开展防汛演练1060次,参演21493人次,累计开展培训691班次,参训21807人次。针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通信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市防指对卫星电话配备使用情况开展全面摸排,并新增卫星电话189部,确保所有村(社区)配备全覆盖。此外,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均建立挖掘机、装载车备用机制。
二是预报预警为令,高效统筹运行。今年汛期,市防指高效运行“1833”联合指挥体系,适时组织气象、水利、资规、住建、交通运输、文旅、消防等部门进驻市防指,开展联合值班值守和会商研判,共组织实体化联合值守11次,会商研判及工作部署会24次,下发工作提示函13期、工作通知6份、综合管控单9份。市、县两级严格执行高等级预警叫应机制,采取“系统+人工”的方式,第一时间叫应叫醒相关防汛责任人进岗履职,累计实行预警叫应425次,叫应13万余人次,全面激活防汛体系。
三是加强隐患排查,确保风险可控。今年汛期,市防指7次派出市级工作组赴各县(市、区)指导基层做细做实隐患排查、应急装备维护、应急队伍前置等各项工作。梅雨期间,组织应急、资规、水利等部门共80余名专家驻县进乡。气象、水利、资规、住建、交通、文旅、消防等市防指主要部门针对“八张风险清单”联合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各类基层防汛责任人采用“五看”(看渗水有无泛黄、看周边有无滚石,看山体有无裂缝,看树木有无倾斜,看山体有无裸露)“十巡”(巡山、巡河、巡库、巡路、巡工地、巡危化企业、巡景区农家乐、巡城市低洼内涝、巡学校养老院、巡看独居老人)等适合衢州实际的工作方法,排查风险点位3.6万余处,查出隐患1872处,均已完成整改或落实管控措施。
四是提前避险转移,确保人员安全。今年汛期,我市按照“三提前”(风险提前研判、方案提前制定、力量提前下沉)“三必须”(风险隐患点强降雨时必须转移、风险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必须转移、对风险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必须转移)要求,坚决果断开展大规模人员转移行动,累计转移各类风险区群众8932人次,成功避险10起,避免人员伤亡98人。转移过程中,各乡镇(街道)充分发挥应急消防站“小防指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将站队力量与基层网格力量融合使用,接到转移命令后,基本实现半小时内找准并通知转移全部对象,3小时内全部转移安置。
五是落实开源节流,确保用水安全。出梅后,我市持续高温少雨,市防指组织开展人影作业15轮次,累计发射火箭弹120枚,烟炉作业9次。调度全市重要水利工程开展供水工作,乌引灌区、铜山源灌区和江山碗窑灌区等三大灌区累计供水超1.5亿立方米,涉及农田102万亩,惠及人口133万余人。累计完成改造提升单村水站245座,进一步保障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通过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等途径,累计向农户发布干旱预警信息超11.8万条,派出21个农技服务小组赴重点区域开展抗旱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