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衢应急函〔2021〕7号
王淑君代表:
你在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统筹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第215号)已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情况
目前,我市正在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安全生产风险普查等工作。一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普查内容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5类自然灾害以及承灾体、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资源、重点隐患的调查与评估,涵盖了城市内涝和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的调查与评估。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正在开展普查工作,计划于今年底完成数据调查工作,2022年6月底前完成评估与区划,届时将全面摸清我市自然灾害相关底数。二是安全生产风险普查。普查内容为:道路运输、消防、危化品、建设施工、工矿、旅游、城市运行、农业等8个重点领域涉及行业企业(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目前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通过普查,实现与浙江省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对接,综合运用领域或区域风险“四色图”、动态风险研判提示等功能,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风险“应普尽普”“常普常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绩效,打造市域安全生产整体智治衢州样板。
普查完成后,我市各级各地将进一步加强成果运用,服务于提升我市防范风险抵御冲击能力。
二、制定韧性城市建设规划情况
目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防灾规划作为规划重要章节将纳入空间规划内容,具体包括人防、地质灾害防治、防洪排涝、消防等内容。
三、应急对策相关情况
机构改革以后,市减灾委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我市应急处置和应对能力。
(一)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气象部门完成了监测设备和站点改造,全市站网间距6.6km,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8%。暴雨、大风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35分钟,建立了0-7天5公里分辨率的无缝隙、全覆盖、客观定量智能网格业务,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0%。水利部门自2020年起开展为期三年的水文补短板工程,全市共投资1.13亿元,新建改建水文测站788个,全部完成后可实现每10平方公里有1个雨量站,每10公里河道有1个水位站,大大提高监测站点覆盖率,同时保障水雨情数据的双采集、双终端、双信道,在极端情势下确保信息畅通。今年全市安排新建改建水文测站220个,已列入衢州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完成验收的建设工程有162个,完成率为73.6%。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我市应急预案体系。编制修订了《衢州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衢州市(城市)超标洪水防御预案》《衢州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衢州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明确了安全生产事故处置、自然灾害应对响应中各部门的职责。二是调整完善了议事机构和工作机制。机构改革以后,我市重新建立或调整了衢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减灾委员会、市抗震救灾、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衢州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等议事机构,建立了衢州市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衢州市应急管理指挥协调工作制度、社会应急联动工作制度和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期间的组织协调。
(三)建立四省边际地市应急联动机制。市应急局会同安徽黄山市、福建南平市、江西上饶市应急管理局建立了四省边际地市应急联动机制(应急救援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机制、应急联动响应机制、资源共享保障机制),确保接到应急救援指令后,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配应急物资、救援力量等进行有效支援,提高应急救援联合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与培育。2019年8月,出台了《衢州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培育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经过近两年的培育和引导,衢州市社会救援力量不断发展,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应急救援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注册登记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15支,初步形成了各方参与、统筹协调、有序协作的应急救援合力。
(五)规范建设人防工程。按照人防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标准要求,开工建设人防指挥工程,在民用项目中按规定配建人防工程,按需要配建了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及配套工程,人防警报设施配置完善。目前,从市区人防建设总体情况来看,智慧新城、南区等人均配建面积较高,达到规划指标要求,主城区因建设期间原因,人均人员掩蔽面积相对不足。
四、加强数字化应急管理
(一)打造城市紧急感知网络。一是建立网络体系。在应急、防汛、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条线均设置了基层责任人员,建成了基层网络体系,通过基层责任人员巡查检查、预警预报,形成感知网络的第一环。二是建立值班值守制度。各级各部门依据相关应急预案建立起了应急值班值守制度,确定紧急事件发生期间相关人员进岗履职。三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对事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突然事件明确规定了各级信息报送时限,通过叫应机制、零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打造应急指挥平台。目前,我市各业务条线上都有监管或应急平台。例如,衢州市智慧安监系统,用于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企业安全数字化监管;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平台,通过风险识别、风险研判等内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衢州市区全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实现了我市洪水的自动预报和实时预报,将水情、雨情、工情和历史洪水资料有效耦合、实时更新、持续修正,有效提高了洪水预报的时效性、预见期和精准性;生态环境部门搭建环境眼AI感知、环境码全面体检、环境芯智能分析、环境链协同治理“四位一体”数字化综合应用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监管整治智慧智能、无缝闭环、高效协同,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全市综合的应急指挥平台目前正在建设,根据省数字化改革精神,省级计划开发全省通用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平台并更新迭代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平台,同时在今年底完成建设工作,已能满足衢州实际需要无需重复建设。
五、加强宣传引导全民参与韧性城市建设。
(一)提高社区抵御风险能力。一是大力建设避灾安置场所。避灾安置场所的规范化建设,是实现人员避灾转移的基础,是目前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避灾安置场所1039个,其中规范化建设677个,目前全市县级避灾安置中心已全覆盖。今年底要实现乡镇级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2025年底,计划实现全部避灾安置场所的规范化建设。二是持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市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4个,起到良好的引领导示范作用。
(二)加强防范风险宣传工作。
一是利用关键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提升了市民的防灾减灾知识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6月安全生产月重点宣传安全生产知识,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各行业主管部门在传染病防治、反诈骗、反恐防恐等方面均开展了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
二是组织应急演练。安全生产方面,每年市级都组织安全生产事故处置演练,生产企业每年至少组织3次各类演练。自然灾害方面,市、县两级每年进行防汛、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演练,乡镇村两级根据区域实际不定期组织演练。突发事件方面,适时开展演练点验,确保反恐应急、社会救援等力量常态保持实战状况。
六、下一步工作
紧紧围绕我市抵御风险能力,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继续加强有关工作推进。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韧性城市建设机制。韧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仅靠应急管理部门,甚至仅靠政府的力量都不足以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接下来,各部门将进一步协作研究,建立机制,让全社会参与到韧性城市的建设工作。
二是全面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党建统领基层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市、县两级全面设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委员会,乡镇(街道)分类设立应急管理机构,明确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人,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增强应急管理统筹力,进一步发挥好安委办、防指办、森防办、减灾办在统筹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排头兵、主力军作用。
三是加强城市应急救援队伍和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专业队伍、社会力量的培育,今年底前完成培育3支省级社会应急力量和3支市级森林消防专业队。制定救援直升机申请管理办法,组建地面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7个以上临时起降点,进一步规范航空救援工作。加强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村级应急志愿者救援队伍建设,在12个重点乡镇(街道)建立“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推动乡村两级基层防汛责任人头盔、电筒、防雨护具、救生衣等“四小件”配备100%到位,争取农村应急广播每个行政村设有1路户外回传终端。
四是全面加快数字赋能应急管理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推动乡镇、村级可视化系统装备配备,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强力推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体化运作,争取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应急综合治理指挥主平台搭建和试运行,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不断提高应急指挥、救援等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和执行效能。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应急管理局
2021年6月29日
(联系人:孙伟 联系电话:0570-3082530)